当初闯关东的山东人居然高达2000多万,我本以为也就几十万人,现在整个山东也就一亿人口(应该不到了),即便当今马上分出2000万也属人口的巨大缺口了。
他们陆海两波游民从渤海湾水度或走陆路河北分批到达东北。有一部分留在了天津(德州人居多)剩下那一部分则深入了东北,几乎没人在河北留驻或转弯去京城。
不知道那些人咋想的也不知道为何他们的目的地一定得是东北,但真的佩服他们的耐力和精神,远途漫漫,吃喝住行都是巨大考验,那时候还没有地图,走到东北无人相识,那就没处落脚,这份艰辛和执着只为了活着。
近代一共3次大迁徙,闯关东,走西口和下南洋。
不光去了东北,还有一大批山东人去了俄占海参崴,“跑崴子”。后来还有不少山东工人参加了十月革命。还有很多山东人去了朝鲜半岛。以前在论坛认识一位朝鲜归侨,他爷爷是山东人,去朝鲜半岛跑小买卖,后来45年苏军进驻三八线以北,交通中断没回来,留在了咸镜南道的新浦。50年代请求回国,这边鼓励他留在朝鲜参加建设,后来他奶奶带着几个孩子也去了朝鲜。到90年代他这辈才跟几个亲戚一块回国。韩国的炸酱面也是山东人带过去的。
东三省没丢,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核心原因之一。
为啥山东老乡要往东北跑呢?
答案很简单,东北的经济好,日俄战争之后,日本大力发展东北,经济规模亚洲第一,工业水平很高,甚至超过日本本土,但是当时东北本土人口不多,劳动力不足,这就造成了大批山东人去东北外出务工,这和90年代农名工往长三角、珠三角外出务工一样。
当时东北的生活水平可是远超内地,日本人在东北也不是宣传的那样凶神恶煞,见人就杀,他们也开矿山,办学校。著名评书家单田芳就是那时候出生并上小学受教育的。
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底子是日本人打下的,可惜的的,苏联人来了之后把能拆的机器设备都给拆走了,打包带回苏联了。
老百姓就是为了吃饱饭,没有那么多的“大义”。
这些历史在教科书上被刻意忽略。
赞(5)